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月14日—21日,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校园植被观察实践活动,让知识在实践中绽放光芒。 一、经纬交织:植被摸排中的空间密码 漯河五高校园里栽植了樱花树、香樟树、棕榈树、玉兰等各类苗木,正值春季,各色绚烂的花树成了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多样的树种也给地理组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活动开始前,地理教研组的教师们就手持校园平面图,化身“植物侦察兵”,多次进行校园植被辨认统计,存疑之处就近与数学教师和生物教师探讨,并及时咨询园林局专家及查阅资料,尽量避免知识性错误,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校园植被分布图。 二、草木为书:春意阑珊处,草木有真知 教研楼前的花坛被分解为立体坐标系:外环香樟与桂花构筑常绿屏障,内圈樱花与紫叶李组成春的序曲;红叶石楠的明艳如地理图例标注,铁线蕨蜷曲的嫩芽则似等高线的闭合圈。老师们为每株植物定制“生态身份证”,二维码背后藏着《中国植物志》的严谨数据与校园植被演替的温情故事。 三、寸心寄绿:创意成果里的生态哲思 活动后,学生将采集的叶片化为艺术载体,给出了叶脉书签、手抄报、调查报告三个维度的成果展示。这些成果既是美学创作,更是科学笔记,犹如三棱镜,折射出自然教育的多彩光谱,让知识的边界在方寸间悄然拓展。 四、根系深处:自然教育的精神抽穗 这场活动的尾声,恰是生态教育的序章。学校将优秀作品汇编成校本课程,手抄报化作走廊文化墙的动态展陈,调查报告中的建议被纳入校园改造方案。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当学生们在樱花树下争论蒸腾速率的影响因子,在香樟林中测绘树冠的几何形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科学思维的锤炼与生态责任的觉醒。那些记录在书签里的叶脉纹理、编码在手抄报中的数据矩阵、沉淀在调查报告中的对策建议,终将在时光中发酵成核心素养的甘醴。 漯河五高地理组致力于挖掘和利用地理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通过户外实践,学生们兴趣盎然,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视野更加开阔。未来,我校将继续推进实践活动型课堂,坚定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实际行动展现我们对实践型课堂的重视与承诺。 |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海河路西段第五高级中学 电话:0395-6186038 豫ICP备16014723号-1
Copyright 2007-2018 © hnlhwg.net Rights Reserved.网站技术支持:漯河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