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十字”家训》被誉为“千古家训之首”,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的《曾国藩教子十法》,从“一省、二静、三勤、四和、五诚、六学、七明、八挺、九趣、十恒”十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解析曾国藩的教子法。本学期,为引导全校师生和家长从经典中汲取智慧,搭起一座家校共育的桥梁,学校推出“学习曾国藩‘十’字法”学习分享活动,以《〈曾国藩教子十法〉系列节目》为依托,每月一主题,在师生和家长中间开展学习分享活动,共同感悟其蕴含的教育智慧。
10月份学习主题为“诚”。“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诚信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语》有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文明源远流长,诚信是青年学子立身为人,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为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教育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的含义,做讲诚信的人,做守诚信的事,10月份以来,各班陆续开展以学习曾国藩“诚”字法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观看视频、老师讲解、自由分享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同学们细细品味,体悟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曾国藩一生以诚为本,对“诚”的诠释使他闻名于世。在郦波教授的讲解下,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诚”的内涵。“诚”称得上是人的立身之本,以诚待人,或被人以诚相待。“诚”是一种品质,向社会真善美。立诚于心中,了解诚,践行诚,不断完善自我,向完人的方向前进,做一个有诚的人,应是我们的初心与坚守。在日常生活、学习,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学习他那种以诚待人的精神品质,并将“诚”所蕴含的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居高不骄傲,居下不谄,顺境逆境,皆能怡然。”曾国藩于身于子都是这样严格要求,正因如此,曾氏培养出了一个个品行端良、成就斐然的儿女。“圣贤者,贤者也”,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在不断地追求这种精神境界。曾国藩始终将“诚”作为立身处世之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宦海沉浮的为官生涯中,曾国藩以诚待人,选贤与能;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曾国藩以诚对待将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学习曾国藩“诚”字法,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深刻认识到更应以诚待人,让诚作为自己的立身处世之本,以史为鉴,以铜为镜,不断完善自己。曾国藩一生对“诚”字十分看重,他在官场沉浮中以诚待人。人称左宗棠“威不能欺”,李鸿章“智不能欺”,而称曾国藩“诚不敢欺”,可见其“诚”的形象。湘军中的将领大多是一些文人,他们大都是为了一个“诚”字和信仰走到了一起。军队以“诚”团结凝聚力量,其战斗力可想而知。曾国藩还将“诚”写入家书中,以教育子孙后代。古有司马光七岁因青核桃立誓“一生为诚”为诚之典范,后有宋之问无“诚”,纵有才学,死后无一人可怜。“诚”于己于家于国都极为重要,故今日我中华少年,当以“诚”字为法,修身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修身立命,明理慎思,以诚伴吾辈之青春芳华,燃我盛世之中华。曾国藩在晚清四大名臣中以诚不忍欺著称。“诚不忍欺”中“诚”便是要追求真善美。郦波老师解释道:“曾国藩所讲‘诚’之根本便在于追求真善美,做到心境空明,内心一片活泼,回到儿童时期的心理状态。”曾国藩所讲的“诚”便是最活泼、不做作、不虚伪的“诚”。而守住“诚”的根本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亏心”,要回到人本真的状态,根据自身的需要,有所修炼,要努力升华自己。曾国藩所带领导的湘军中,有近九成的将领是文官,而不是武官,这群知识分子便是为着一个信仰而聚集在一起的。“推诚以为用”,成就了强悍的湘军。在我看来,作为新时代有为青年的我们也要以“诚”为根本,立“坚卓之志”,追求真善美,不亏心,努力升华自己,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在为国为民的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本月以“诚”字法为主题的学习分享活动,使同学们明确诚信的含义,理解诚信对自身发展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意义,并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秉持诚信精神,用实际行动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中华民族讲求“诚立身”。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诚信精神是社会主义关键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主要基石,对人格的塑造、品德的培养有决定作用,和民族自强、社会进步也息息相关。青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承载着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期望与责任,是未来社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下阶段,学校将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在师生和家长中间开展学习分享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诚信内化于心,家校共育将诚信外化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