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求是》杂志编辑部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怎么看、怎么干?2021年4月30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以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讲话,着眼“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阐明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 ——深刻阐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强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深刻阐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强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深刻阐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强调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新发展阶段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率先垂范,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彰显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领导人民在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不懈探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右玉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持续不断植树造林,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提高到57%,创造了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上图为治理前右玉县随处可见的荒凉沙地(资料照片);下图为2021年7月13日拍摄的右玉县高家堡乡的景色(徐吉/摄)。 新华社发 习近平同志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在福建工作时,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在浙江工作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在上海工作时,把生态环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了深邃思考和战略擘画。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在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在外出考察调研时、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下大气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将践信守诺、坚定推进”。 长江江豚被称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图为2021年5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重大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1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一部以一群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之路为主题的短片《“象”往云南》,深深打动了人们。一幕幕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世界,生动展现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一”科学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并全面推开,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改革举措全面实施。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建成首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绿色经济加快发展。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到25.5%,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到“十三五”时期末,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更加彰显。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深入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绿色“一带一路”大数据平台,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实践充分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为新发展阶段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发展阶段、锚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目标,深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矛盾和挑战,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要求,部署了重点任务。 关于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刻论述: ——从国内看,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国际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 关于原则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年来,广东汕头南澳县推广使用生态环保浮球,积极发展生态环保海上养殖业,有效保护海洋生态和促进养殖增产增收。图为2021年7月14日,渔民在南澳岛一个近海养殖场收获牡蛎。 人民图片 林跃生/摄 关于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作出部署。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并提出具体要求: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解决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问题,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总书记鲜明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随着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并提出六方面要求:一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二是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三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四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五是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六是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二是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四是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五是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六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二是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三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项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海河路西段第五高级中学 电话:0395-6186038 豫ICP备16014723号-1
Copyright 2007-2018 © hnlhwg.net Rights Reserved.网站技术支持:漯河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