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黄沙誓要中华得解放,烈火永生待我九州尽欢颜。”在黄河西路,也就是原郾城县东街路北的一条小胡同内,有一座蓝砖蓝瓦浑然一体的四方小院,这就是赵伊坪的故居。这副悬挂在赵伊坪故居门口的对联,彰显着烈士的英勇无畏与爱国情怀。 投身革命 以身许国 1910年7月25日,赵伊坪出生在郾城县(现郾城区)一个贫苦家庭。1924年,赵伊坪进入北平育德中学学习,在那里结识了彭雪枫、赵子众、牛连文、张维翰等进步青年。1925年,经彭雪枫介绍,赵伊坪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赵伊坪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春,赵伊坪受党组织派遣返回郾城,和田方、蔡永令成立城内党支部,赵伊坪任书记,在大刘和黑龙潭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同时,在中共郾城县委领导下,成立“文化促进会”,他为负责人之一。他们创办《扶轮》刊物、成立话剧团,创办“平民子弟小学”,开展各种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在河南实行“清党反共”,白色恐怖很快波及郾城。中共党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转移,不能公开活动的党员转入地下坚持斗争。党组织决定赵伊坪和董保重(后被捕叛变)、王修理等坚守平民子弟小学的阵地开展革命活动。他们联合国民党左派党员与国民党县教育局进行合法斗争,取得了平民子弟小学和高等学堂合并的胜利。两校合并后改名为郾城第一完全小学,实行男女同校,这在郾城教育史上是一次革命。 以这个学校为基地,赵伊坪积极开展建立和发展共青团组织的工作。1928年冬,在他的领导下,共青团组织在郾城第一完全小学秘密成立。赵伊坪的弟弟赵晓舟、田瑞等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在白色恐怖之下,赵伊坪的家成了党、团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党员们在他家开会,他的父母和兄弟负责放哨、传送情报。为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赵伊坪有时隐藏在一个仅能容身的楼梯下,刻写革命传单;有时隐蔽在两幢楼房的夹道里,一连几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但仍在墙上刻下满怀豪情的诗词。由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他全身长了疥疮,行动困难。在其舅父的帮助下,他隐藏在一个粮仓里,经其舅母和小表妹的精心护理才得以痊愈。在家乡坚持了一年之后,由于敌人的搜捕日益严重,赵伊坪在郾城已无法藏身,便辗转到了北平。 1935年春,赵伊坪到新创办的杞县私立大同中学任教。大同中学是由民主人士王毅斋倡导创办的,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先后到校主持教务或者任教。赵伊坪担任国文教员,同梁雷、郭晓棠、王乐超等中共党员一起在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根据形势需要,大同中学创办了校刊《群鸥》。为了把校刊办好,赵伊坪协助姚雪垠、梁雷组织稿件,积极为校刊撰稿。大同中学的师生对赵伊坪非常拥护和爱戴,称赵伊坪为“大同学校的三个灵魂之一”。 赵伊坪离开大同中学时,一群进步教师和学生避开敌人耳目悄悄地为他举行了欢送会。欢送会上,他讲了一个红灯笼的故事,寓意党在向他召唤,鼓励师生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数亡运动。后来,姚雪垠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写成了短篇小说《红灯笼的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伊坪到鲁西北创建抗日根据地,担任中共鲁西区委委员、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等职务,争取国民党聊城专员范筑先同共产党一同抗战,向全国发出“誓死不渡黄河南”通电,为巩固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赵伊坪才华出众,为鲁西北特委和政治部起草了很多重要文件和报告。他还经常到聊城的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教育团讲课、作报告,他也是聊城《抗成日报》社论委员会成员,经常撰写重要社论和文章。 受尽酷刑 壮烈牺牲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广州、武汉之后,转变战略,停止对国民党的战略进攻,集中主要力量对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山东,以沈鸿烈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不顾民族利益,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他们公开分裂范筑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关系,蓄意制造摩擦。为了维护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赵伊坪在鲁西北特委的领导下,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1938年11月13日,日军从济南、泰安两地向聊城进发。傍晚,日军在东阿强渡黄河,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退,使日军长驱直入。鲁西北特委和范筑先闻讯后,立即作了紧急部署,决定将有战斗力的人员和群众全部撤出聊城。14日晨,赵伊坪带领政治部机关人员和政治干部学校师生向聊城西南莘县转移,之后又辗转到冠县,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第十支队会合。范筑先等未来得及撤出,被日军围在城内。经过一昼夜激战,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以及700余名守城军民壮烈牺牲。 聊城失陷后,鲁西北的形势日趋严峻。中共鲁西北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继续坚持鲁西北平原游击战争,并作好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事进攻的准备。会后,赵伊坪和张维翰一方面抓紧补充兵员,另一方面在干部和部队中进行坚守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动员工作,很快稳定了干部及战士的情绪。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共北方局根据六中全会精神和鲁西北急剧变化的形势,决定把鲁西北和泰西特委合并,成立鲁西区党委。1939年1月,鲁西区党委在馆陶成立。张霖之任书记,赵伊坪任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赵伊坪受鲁西区党委委托起草了一份《在新形势下给鲁西北全体党员的紧急信》,详细阐述了当前的形势与斗争的任务,以及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意义。这封信发出后,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党员和广大抗日干部,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信心。 1939年3月,中共鲁西区党委领导机关随八路军先遣纵队由冠县、馆陶地区向茌平、博平地区挺进。5日清晨,部队在高唐琉璃寺一带与日军遭遇。经过一天的激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由于敌众我寡,先遣纵队司令员李聚奎和中共鲁西区党委书记张霖之决定趁黄昏突围转移。部队从琉璃寺寨内突围后,向许楼方向前进。突然,前方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敌人的骑兵、装甲部队迎面扑来。交战中,赵伊坪中弹坠马,不慎丢失眼镜。他由于高度近视,丢失眼镜后行动困难,不幸被日军所俘。凶残的敌人把赵伊坪绑在一棵大枣树上,用尽酷刑,百般折磨。赵伊坪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痛斥侵略者的暴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敌人恼羞成怒,将他全身浇上汽油,放火点燃。赵伊坪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中共鲁西区党委领导人和八路军战士得知赵伊坪惨遭敌人杀害的消息后,个个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大家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狠狠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为赵伊坪报仇。在鲁西区党委和八路军先遣纵队领导下,鲁西北广大人民纵横驰骋在鲁西大平原上,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这块神圣的土地,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全国解放后,赵伊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茌平县党组织寻找到赵伊坪的遗骨,连同琉璃寺战斗中一起牺牲的战友,安葬在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东头的烈士陵园。 在英雄的家乡,距赵伊坪故居不远,就是苍松环抱、翠柏林立的漯河市烈士陵园,为了纪念烈士,漯河人民在烈士陵园内为赵伊坪竖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民众自发前往市烈士陵园,缅怀赵伊坪烈士。 党员干部到赵伊坪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 革命火种 薪火相传 当年在赵伊坪努力下合并的学校,早已用烈士的名字命名,如今已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大批社会各界人士来参观学习。 1927年,正当赵伊坪在家乡准备播撒更多革命火种时,大革命失败的寒流凶猛地刮了过来,“清党反共”的白色恐怖笼罩着郾城大地。党组织决定让赵伊坪等几名同志留守在城区的平民子弟小学开展地下活动。赵伊坪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争取到了平民子弟小学和县立高等学校合并。两校合并,女子可以上学,男女可以同校。这是郾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事”。在这里,他们秘密成立了共青团组织,他的弟弟赵晓舟等人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他的两个妻妹也成了他的学生,后来都追随他参加了革命工作。 这个合并后的学校,就是今天的伊坪小学。 这所百年老校位于市区海河路西段,周围已成繁华街区。学校大门上方,由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亲笔题写的校名“伊坪小学”四个鎏金大字,遒劲有力。校园内,还建有赵伊坪纪念室和伊坪书屋。 在伊坪书屋迎面的墙壁上,有两行醒目的红色大字:“读书点亮心灵”“书香瑞泽人生”,中间是赵伊坪的肖像,下方缩印着三个向前甩臂奔跑的少年剪影,静中寓动,严肃中透出活泼。 目前,伊坪小学除了建有赵伊坪烈士纪念室和伊坪书屋,还成立了“红映伊坪”剧社。每逢重要时节,学校都会开展纪念赵伊坪烈士的活动,激发师生们的爱国热情。 |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海河路西段第五高级中学 电话:0395-6186038 豫ICP备16014723号-1
Copyright 2007-2018 © hnlhwg.net Rights Reserved.网站技术支持:漯河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