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浩荡,百年初心如磐。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党史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近日,人民日报推出系列评论,和党员干部一起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 学史明理,把握规律悟思想——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①学史增信,坚定信仰担使命——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②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着一份特别的入党宣誓书。宣誓人贺页朵,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以榨油的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1年党组织批准他入党,识字不多的贺页朵在简陋榨油房内,一笔一画把入党誓词庄严写在了一块红布上。观察这张布质的入党宣誓书,尽管24个字中有6个别字,但质朴而无畏的誓言、忠诚而笃定的信念,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百年历程,一艘小小红船之所以能够越过激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就在于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接续奋斗,谱写了一部风云激荡的壮丽史诗。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一次次奋起,赢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心中有坚定信仰,脚下有无限力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已不是三思而行,而是百思已定”,这是硝烟战火的淬炼;“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万里长征的丈量;“我是党员,我先上”,这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一个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始终不渝战斗、百折不挠奋进,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这样强调。学史增信,就要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学贵信、学贵思、学贵行。我们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信仰信念信心照亮奋斗之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玉非精琢难成器,铁经百炼而成钢。信仰信念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砥砺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的毅力和意志,也需要在经受斗争历练、战胜诱惑挑战中增进定力和智慧。“觉悟的门前便是刀山剑树”,革命烈士邓中夏如此说。上得了革命斗争检验的刀山,过得了改革发展考验的剑树,才能涵养好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和风范。学史增信,必须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不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善于从党史里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现实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总开关”问题,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 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甘宁边区,采访期间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惊叹“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今天,我们郑重地凝望党史,致敬缅怀先辈和先烈,为的是品悟信仰之真纯、忠诚之可贵,为的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干事创业的精神之基,凝聚起复兴之路上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 学史崇德,赓续精神葆本色——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③学史力行,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评论员观察)——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④平凡人,普通事,一旦以纯洁信仰、高尚追求为精神底色,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有这样一位革命战士:他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说少干多,淳朴憨厚,从不推诿开荒、烧炭这样的苦活脏活累活,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当他工作中因为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同志专门在他的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个人就是张思德,他用崇高品行诠释了什么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革命年代“甘将热血沃中华”到建设时期“地动三河铁臂摇”,从改革开放新时期“横下一条心勇敢向前走”到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担当在前、奉献在前、牺牲在前,只为让中国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望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岁月,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感天动地、无穷无尽的信仰力量。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解难题。 为民造福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浙江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缺粮省,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特别重视浙江的农业生产,一次他陪外宾到杭州,听群众说粮食不够吃,后来又专门到萧山调研,逢人就问口粮和饲料够不够。周恩来同志回北京后,具体算账研究,专门指示省里上调粮食时可以少调两亿斤。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一颗实实在在的为民之心。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坚守人民立场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没有提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有没有提高治国理政、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检验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党史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不能“两张皮”,不能学一套、做一套,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我们要善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在干中学,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既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又用工作成效检验学习成效。 “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近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蓝图绘就,部署落定,正需要埋头苦干、狠抓落实。抖擞精神再出发,正需要我们唤起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增进攻坚克难的勇气信心,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干笃行。 “中国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而他们拥护这些改变。”记录中国抗战的著作《中国的惊雷》,道出了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秘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们就一定能以昂扬姿态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来 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分别为李斌、盛玉雷、石羚、周人杰 |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海河路西段第五高级中学 电话:0395-6186038 豫ICP备16014723号-1
Copyright 2007-2018 © hnlhwg.net Rights Reserved.网站技术支持:漯河教育网